是旦求其愛

「是旦求其愛」是關於兩個自欺的人相知、相交到相戀的故事。

歌詞開首講述剛失戀的男主角因無法放下情傷包袱( 論盡半生不懂愛),於是無力重新振作。正當斯人獨憔悴之時,女角乍現跟前(你便來)。

論盡半生不懂愛
回頭沒有心計劃未來
才來獨處 好好檢討甚麼叫愛
你便來 – 《是旦求其愛》

男方「才來獨處」不久,內心充滿著無力感與不安感。這正好乎合心理學家佛洛姆在《逃避自由》裡闡述人對自由既嚮往、渴求又逃避、恐懼的兩難心境。人在獲得 「自由」的同時,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被群體的人類所拋棄的孤獨感和 失落感,這種孤獨感和失落感會使人感到既恐懼又空虛。 於是,男方藉由尋找愛把自己與他人結合起來,重新掌握自我的力量。男女雙方在混亂中遇上後,彼此便火速搭上。

在傾心吐意的過程期間,男女方不經意地將他們對舊愛的情感移情至跟前的人身上,其引證可見於「浪漫叫一齊粉飾和盼待」及「合力擦出了火花和意外」兩句歌詞。當中、「粉飾」及「意外」是形容眼前的女/男士,「盼待」及「火花」是用以形容對舊愛的幻象。這兩句歌詞突顯男女雙方同時陷於混亂型依附模式,大家交往過程都沒有固定的反應模式。時而迴避,時而親密。男方既需要依賴女方,但又恐懼女方進佔他的安全空間。人際互動不穩定,導致雙方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相同但不相融)。
混亂裡結識到你
浪漫叫一切粉飾同盼待 – 《是旦求其愛》
 正因這若即若離的暖昧關係,再加上,男女雙方互相提問,激發彼此心靈不期然發出靈魂烤問,反思愛的真諦。而男女雙方的互動,使得彼此從對方身上看到鏡像自我,令大家對愛情觀有多一分認知。而且,從那些描述層層遞進(傾吐/ 參透)可見男女雙方對自我概念的掌握越來越深厚。
某一剎驟覺 感情深得可愛
在傾吐那刻 回嚮
感情 從不是愛 – 《是旦求其愛》
正如愛情三角理論指出,愛情是由三個重要部分組成:親密、激情和承諾。由於感情關係只是表面的相處,不能讓伴侶維繫雙方的自我形象。因此「感情從不是愛」,至於戀情關係則缺乏親密或長期承諾,所以「戀情亦不是愛」。那麼,愛又是甚麼呢?
愛是人格的提升,它含有照顧、尊重、責任和了解。它不是被他人所影響而產生的「傾向」,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因此,在愛的關係中,自我和他人應是互倚互持。這種平等其實是一種自信,我從對方處認識自己,彼此的心靈有所交流與支持。而伴侶間要像浪潮,在適當的時機靠近,相濡以沫,更重要的,在適當的時機淡出,讓對方猜得自由,擁抱自己的個體性。每一次再度投入關係時,思考物、我和伴侶之差異,定會有新的體會。透過淡入、淡出,反覆認清自己情感上的真正需要,求諸於伴侶,不外求他人。

正因如此,填詞人刻意將兩組詞義相似但意涵不同的詞彙放在同一句歌詞,以突顯雙方是相同但不相融,例如:

這四組詞彙特點,在於它們都是分別以「生命之輕」及「生命之重」的形態並列出現。
所謂「生命之重」,意指人生各種負累、承擔與責任;例如旦求忠心(犧牲)、終身(承諾)、安穩(束縛)及寵愛父母親(責任)等都同屬「生命之重」。至於「生命之輕」,就是輕盈、自由、亳無束縛的事情。例如拼死追求戀愛自由、極速發展關係(深深擁抱)以至「背叛」心態結識新歡等,這些都是輕不著地。 
 而歌詞正隱喻男女主角是生命之輕與重的融合,這段戀愛故事亦是開始於男女雙方矛盾下的結合(是旦 求其 愛(輕)Vs. 檢討甚麼叫愛(重))
承如捷克裔文學家米蘭昆德拉指出,輕無常恆,重無常重,輕與重可以互置。就正如男女主角在無數偶然之條件下相遇(才來獨處、混亂中結識、一剎火花),這亦使得這段感情關係宛如有上帝之手造就,令一切變得更重。
不過,他十分強調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相反,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輕不著地。亦即是他所強調的「生命有種不能承受的輕」。因此,若然男女主角抱著「是旦 求其 愛」的態度發展這段戀愛關係,雖然旦求開心,但最終卻只能求得傷心(今生抱憾)。

若愛是但求關心 我問
要不要求其傷心 – 《是旦求其愛》

至於彼此能否開花結果,則看「看雙方各自的本能 」,能否透徹明白諸性皆空,知道世事萬物的本質(包括愛的傷痕)都會隨時間而流變。而人類可以做的,就只有憑藉對生命的熱誠,勇於對抗人生各種荒謬(七色五味多紛陳 更多灰塵),為人生自由地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