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漪
愛情的揭幕往往因為一見鍾情,戀人快如閃電般迷上對方,被一個夢般的形象迷住,喪失了分辨能力,並產生被俘虜的感覺,然後便是一連串的約會、通電話、短信、電郵、短途旅行等。在這期間,戀人如痴似醉地憧憬着,「不自主」地發掘對方的優點:他/她是如此完美,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其氣質、儀容舉止、性情愛好⋯⋯與自己朝思暮想的形象的特質竟然是如此契合,這太神奇!初戀的柔情,像田園詩般優美。
生活靜靜似是湖水 全為你泛起生氣
全為你泛起了漣漪 歡笑全為你起 – 《漣漪》
愛情是怎樣發生的呢?戀人首先愛上的往往是一個場景,一個符號般的跡象突如其來,將戀人圈定,成了戀人的焦點。戀人一旦投入一段感情,整個世界即告移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焦點,焦點的中心就是所戀之人。戀人開始變得不知所措,平日裏很寧定隱退,此時卻恍恍惚惚、失魂落魄,一任命運擺佈。幕啟處,從未見過的,卻又似曾相識的面容,這時整個兒地亮了相,觸目所見的、仿佛全是所戀之人的影像,人再也無法平靜。
生活淡淡 似是流水 全因為你 變出千般美
全因為你 變出百樣喜 留下歡欣的印記 – 《漣漪》
在狂喜的熱愛之後、種種煩惱出現之前,有一段特別幸福的迷醉時光:戀人邀愛侶外遊,不斷讚歎天空是多麼藍啊!即便是雨雪霏霏,在戀人眼中卻是煙霧結、天地乾淨。幸福滿溢的時光,讓他們不時地吟詠生命。在迷醉階段之前,通常有一個朦朧階段,那時的戀人有點百無聊賴,且毫無防備之心,對猝然而至的愛情擄劫往往不知不覺就束手就擒。
靜默亦似歌 那感覺像詩 甜蜜是眼中的癡癡意
做夢也記起這一串日子 幻想得到的優美 – 《漣漪》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的主角柯景騰就是這樣,他曾經過著瑣碎無味的生活。平日無心向學,閒時只看熱血漫畫、籃球比賽,沒有人生目標,偶爾更在班中聊是鬥非,看似沒有甚麼慾求,彷彿已經超然於物外。直至老師安排高材生沈佳宜坐在他後面,他不禁地笑著,等待著憧憬。少男情懷,每一次的相遇,他都左顧右盼,揣摩着應否去愛她。她會不會就是「她」?儘管在沈佳宜面前裝作沒那回事。然而,內裡蘊釀着的慾望卻按捺不住。「對啊,我就是幼稚,我就是幼稚才會喜歡你這種女生,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追這麼久!」一句說話,改變了他們一輩子命運。
人們總對愛情帶著希冀。毋須嘴對嘴的接吻,不必親密的床上纏綿,平靜而純潔,就已經能夠成為一篇起承轉接的文章。

人際吸引

為什麼我們喜歡一些人而不喜歡另外一些人?最普遍的答案是:我們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好處的人。學習理論與誘因論提出的吸引原則說明瞭這個問題。

強化原則

人際吸引上,我們喜歡能給予我們酬賞的人,討厭給我們懲罰的人。所謂酬賞包括那些正性評價。而懲罰則包括那些消極評價。人總是討厭被人讚賞,而討厭被人挑毛病。

社會交換

某個人是否討喜取決於這個人提供給我們的成本及利益。如果在人際交往獲得收益大於成本, 人們就會和他繼續交往下去,並且對此交往的評價較高 ,反之亦然 。

聯結原則

我們喜歡那些與美好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而厭惡那些與不愉快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

影響人際吸引因素

一. 個人特質
影響人際吸引的個人特質包括三個:
二. 互補性
在戀愛與婚姻關係中,人們有時候喜歡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這種現象叫做相貌換地位,男性喜歡年輕女性是因為她們漂亮,而女性喜歡老一點的男性是因為他們成熟且有地位。研究發現擁有地位但長相欠佳的男性也能吸引女性;而沒有地位的女性只要外貌娟好,依然能夠吸引男性。但此效應反過來卻不成立。女性用地位補償長相或男性以長相彌補地位都不可能。這種互補性有時候也表現在交往雙方的性格上,比如夫妻雙方性格的互補性就能使家庭時候更有意思。
三. 熟悉性
根據曝光效應指出,某個人只要經常出現在你眼前,就能增加人們對其喜歡程度。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經常以小心的方式去應付不熟悉的物體或情境,而這種針對不熟悉情境的謹慎又加強了我們的生物適應性。通過與這些環境不停地相互作用,給我們帶來危險的不熟悉的事物逐漸為我們所適應,也就變得熟悉與安全了。隨著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們對該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也有一些人認為重複出現可以增加對某個人的再認,這是開始喜歡的第一步,同時熟悉他人時對其行為的預測變得容易,熟悉性也引發了相似性。
四. 接近性
住得越近就越有可能成為朋友。因為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歡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接近性也與相似性有關,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為鄰居,比如教師願意與教師住在一個社區里,而高收入階層的人也選擇同樣的他人為鄰居。從社會交換角度剖析,物理距離上的接近性使得你更易獲得來自他人的好處,他人可以隨時來幫助你,與這樣的人交往你可以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