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流浮山滴眼水

「我倆喜歡的東西是一樣啊!」兩個如此相似的人是否應當在一起呢?
對於尋找「靈魂伴侶」這回事,世人各自也有着一種說不清的偏執。畢竟,這是一個看着就能讓人覺得美好、心生嚮往的詞啊!人生來孤獨,因此,我們總是貪戀走進另一具靈魂的親密感。當我們感受到茫茫宇宙中,有另一個心靈與自己的發生共振,就仿佛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落腳點與容身處,覺得自己不再是孤單。就如 Serrini 的《我在流浮山滴眼藥水》中所描述的一樣。
再說我專心一意滴眼水
你靠近為我擋風看似一對 –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
靈魂伴侶彼此之間有着相似的愛好,從對方的眼裏你像是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無須任何暗示,你們之間也有着某種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的體驗是你在過去的人生中幾乎從未有過的,即使是面對過去與你有着親密關係的愛侶。
你說有天很想可擁我入睡
我卻只懂沉默但聽進心裹 –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
人大了,究竟會選擇最愛的人,還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人呢?兩個相似的人,真的就應該在一起嗎?在很多人看來,自己最愛的人跟靈魂伴侶是應該要劃上等號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一個人,才能體恤你的脆弱,適時地給到你最實際的安慰。只可惜,這樣的關係太誘人同時也太致命,以至於讓人害怕再往前一步,隨時便再也「無從後退」。
再說我世界裹無甚麼叫必須
怎麼你要靠近侵佔我思緒 –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
歌詞裡的主人翁矛盾複雜的心情表現得淋離盡致:遇到這樣的靈魂伴侶,彼此有著難能可貴的靈魂共振感,本應義無反顧地抓住不讓他走,但「我」卻「怕跨出界線,進入了禁飛區」。最終,會在這段關係中迷失自己,失落心碎,「我」會不會因為擁有了一個愛侶而失去我原本的靈魂伴侶?終於,歌中的主人打敗自己內心的顧慮,用「不怕等下去」交代了這對靈魂伴侶的最後結局。然而,假使相愛的兩個人到最後都免不了要分開,那麼守在這條界限外,是不是就可以做「永遠的一雙一對」了?
而你竟微笑說你不怕等下去
而有天我也許 終會勇敢跟你去 –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

依附理論

成長階段為何會引起種種性格扭曲?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專門研究兒童精神疾病,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論。他指出,雖然幼兒與母親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共生關係,但幼兒並不具備獨立生存的條件,所以必須絕對地依附於母體;而母親的性格就會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心理實驗將十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置於一特定環境中觀察,母親與陌生人輪流交替進出,看看嬰兒的反應。
(一) 安全型依附
在安全環境下成長的小孩,當偶然身處於陌生情境中,主要照顧者(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通常都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陌生人進入實驗室時,他們可以和陌生人互動溝通,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小孩可能會難過哭泣,但主要照顧者回來時,他們會很快地尋求安撫。如果母親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覺得可以依靠她,這種關係建立之後,孩子會較有自信和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氣,學習與人溝通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反之,缺乏安全依附的兒童,就會有以下的反應:
(二) 對抗型依附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心理學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時常有不一致的行為,一下子強烈,一下子冷漠,於是兒童無法掌握母親的情感規律。
(三) 逃避型依附

這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時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不顯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亦無特殊反應。這些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他們身旁,都是冷漠安靜,既不熱情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照顧者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型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四) 混亂型依附

這一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的反應模式,他們會依據不同環境作出不同的回應,有些時候表現為對抗,有些時候表現為迴避。心理學家發現他們都曾經受到照顧者的驚嚇或虐待,於是既需要依賴照顧者,但又恐懼照顧者,孩子與照顧者的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導致他們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照顧者其實是一面鏡子,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依附理論實驗
關於依附理論的一個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飢餓所激發。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被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兩個代理母親,一個由鐵線做成,另一個由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會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更積極探索周遭。此乎意人偶為牠們提供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