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 1985

時間是甚麼呢?
若要具體說明時間的抽象,或會窮得只剩下一堆數字。1985、24 小時、60 分鐘、60 秒,接著把一切劃一和量化,化約成為物理的單位與資本生產量度的分母。然而,想深一層,時間的觀念,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根據聖經,在創世的起頭,神創造了光,並把光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天。神學家告訴我們,這光並不是物質的光體,而是畫夜,亦即時光。在世界一切創造中,時光最先出現,有了它,故事才開始。
人也是一樣,由出生進入了時間,故事才開始。
故事脈絡會隨時間流動而轉變,時間流動則會為空間帶來變化。時間的「間」原指空間,有了空間的承載,時間才能體現。它就有如一個個在紙盒堆疊,由小至大,由下而上。少時的盒子只容得下自己,後來有了家人朋友;長大後有了群體,最頂的盒最大,以最高的視野,承載着人文的關懷。成長就是這樣,隨着經驗的累積。人們會走出自己的盒子,走到更寬闊的空間,若然在過程用力突破自己,生命便會有厚度;有厚度就有承載能力;有承載力,人就會敢於冒險,世界又會愈來愈寬廣。可見,時間累積體驗,叫生命向上愈轉愈寬廣、愈轉愈厚實,這就是成長,中間轉動的核心,就是生命本體。
相反,假如人獃在自己的盒子,他的生命就變得脆弱、世界就顯得狹窄;這樣的人通常不知自己是誰,即使有自己的夢想,也不敢走出安舒區,因為他承受不到可能有的後果,只能在狹窄的空間安全過活。這是另一種時間消滅空間的惡果。
作個序 其餘待續然後睡覺
廿八年後 精粹還在腦內發酵
 
– 《天才兒童 1985 》
因此,當我們討論時間觀念與時間規劃,便不能抽離生命這主體。在孩子身上,這種流動特別明顯。看著人生的改變,我們會清晰見到時間流經生命這載體,見證生命成長。然而,資本主義的教育下,一切計算效益,把時間表擠得密麻麻,不去問我是誰、從哪裏來、往哪裏去的問題。於是,教育從不關心生命本體的成長,甚或只是向我們灌輸太多流於外表的知識,那些會隨時間轉動而溜走的知識,而缺乏生命體驗與關懷。
油畫繪一半  台詞寫不過半
完成將很美滿 半途卻放下沒有管 
– 《天才兒童 1985 》
最終,孩子表面的成長,只是假的成長。別說小孩,就是大人,也許一生也未曾真正成長,也不曾經歷過自主學習、自主生活。我們都是跟着社會既定的潛規則過活,亦不曾認真問自己人生應怎樣走下去。人變得功利,為競爭力而生存,夢想置諸腦後,生命淤塞停滯,不再流動。暮然回首,只得一個職銜去代表自己,就此過一生。
一世即將過半  才華竟早已入了棺
有天才 為何我們 卻是無後半
– 《天才兒童 1985 》
所以,假如你正為如何提升個人競爭力而懊惱,又或是忙於催谷成績而補課做練習。或許可以停下來,帶著哲學的反思,思考能否給自己些少空間體驗自己、尋找自己、突破自己,按着自己的節奏成長,累積生活體驗。惟有時間不再是一場由恐懼驅使的競賽,而是一場自發的遠足,它才可以愈轉愈寬廣,這遠比學習做人道理來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