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

亞里士多德曾說:「沒有一個天才不帶點兒瘋狂。」荷蘭畫家梵谷正是當中表表者。自27歲開始藝術家生涯至槍斃自殺身亡,梵高一直飽受精神折磨,卻又常常沉浸於自己的幻覺與妄想中。他生前對人生偏執的瘋狂與力不從心的鬱結,透過他的藝術作品表露無遺。梵谷自白:「我愈是神志分裂,愈是虛弱,就愈能進入一種藝術境界。」藝術的幻想顯然增強了創作的情感強度,這解釋為何藝術家們對並工作常有一種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熱烈的愛。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之中,真實穿透冰冷壓抑都市的偽善。

梵高的人生曲折坎坷。他不只有位神職人員父親,他的三位叔叔更是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從小便耳濡目染於家中長輩之間的藝術交流,而梵谷的母親也十分積極在他童年時期便有計畫性的栽培他的畫畫興趣。梵谷的繪畫之路以及日後對於宗教的狂熱,於幼時便因為家族背景早早被開啟。

但他卻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旁人更視他為遊手好閒的寄生蟲。愛情的道路上屢受挫敗,26 歲投身於神學事業,並深入住進貧民窺,但卻沒有得到教會接受。他一度感到極度絕望。自己被世間的人們所唾棄,被深深的孤獨感與隔離感所包圍。「人總是無法明白究竟是什麼捆綁着他,像被什麼東西活埋了。不過他能感覺到好像置身牢籠或監獄裏,四周盡是圍牆。」這是他自己對內心情感的真實描寫。

 他在生命中遇到的種種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無法與社會「合模」。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為什麼這幾年來我始終得不到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我的想法和那些人不同,他們把位子給了那些和他們一樣想法的人⋯⋯」他遭到社會隔閡,他必須尋找另一種途徑來克服這種孤獨感與隔離感。

你 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只有人格 難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 也不致一片空白 – 《畫意》

除了來自弟弟同時也是他的金錢來源和精神支柱的迪奧的支持,他只有對繪畫保持着永不減退的熱愛。他曾寫道:「畫畫讓我克服了相思之苦,讓我忘卻了生活之艱,我像熱衷於打獵一樣熱衷於繪畫,因為它讓我感到無比興奮。事實上,我認為畫畫就是一種對模特和美的狩獵。」

 梵谷的油畫對色彩有一種強烈的偏好。他認為色彩就是一個畫家對於生活的熱情,保持這種熱情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色彩的運用融合了畫家的幻想,是從畫家的心靈中流淌出來的,而並非忠實的模仿。他的畫作中如此鮮明的色彩無疑表現出他充滿幻想力的心靈。我們可以推測到這種幻想將他帶進了所謂興奮亢進的狀態中去,而且這種推測並不是沒有根據的。面對自己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梵谷常常經不住感到無法抑制的興奮與激動,他不允許自己有稍微喘息的機會。對於他來說,在忙裏偷閒和在困難時求舒服,都是不足取的。他逼迫着自己不停的重復這一狀態。

同時,他也堅信繪畫是一種創造,一種精神產品的創造,而决不是一種簡單的複製,並且從這種創造中得到快樂。他將個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他說「在我頻繁的生活與繪畫中,有沒有上帝對我來說並不重要,但卻不能缺少創造力這一偉大的東西。創造力是我的生命。」就象理論部分所分析的,在這種創造中,他奉獻出了自己。即使在他的生前只賣出過一張畫,沒有人欣賞他的創作,他也毫不在乎,他仍然感到快樂與滿足。
雖然梵谷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是孤獨的,理解他們的人只是芸芸眾生中的少數而已,但他相信這種少數的人一定是存在的。他所期待的並不是多數人的欣賞而是少數人的理解。在這些人的熱愛中,在更深層次的交流中,可以找到些許的慰藉。亦師亦友的高更對凡高來講應該算是這樣一個知音,然而,因為梵高無法改變的性格和對作品理念的堅持,無可避免的是他們的關係緊張的一觸即發,他又重新墜入了孤寂之苦難中,這也是導致他最後精神崩潰的重要原因。
看 一個人的命 或者悲慘
他到臨終 仍肯畫 仍然貢獻世間
看 他看長夜星空 
哪種燦爛 顯得世間太蒼白 – 《畫意》

在梵谷最後的生命中,他飽受著精神分裂的痛苦,一發作便產生幻覺和幻聽。他沉浸於自己的世界,外部的世界消失了,沒有自我,也沒有了孤獨感與隔離感。然而在他時而清醒時而發病的反復輪迴中,生命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能承受。最終,他留下了「痛苦永存」的死前遺言,最終也以自殺為自己帶來真正的解脫。藝術家曾為人類點綴璀璨文明,我們對他們敬仰之餘,他們更應同情他們為了追求完美,仿似燈蛾撲火,孤寂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