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隱患

沉默無形,卻有萬千形態。或是長久不語,或是言詞曖昧,視乎我們如何理解「沉默」。

 

這些年,香港表面的躁動靜止,但沉默下掩蓋的傷口,仍然有待被明白,仍然需要癒合。無論是什麼立場,一某種形式的沉默卻是共同經歷。日積月累的壓抑,成為你我之間無形的沉默契約,無論是麻木,是焦慮,是逃避,是迷失⋯⋯看着社會荒謬混沌,不少港人的神經都被挑動。大家無不面對沉重的無力感 — 很想改變,卻又不知如何是好。這些感受總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餘情無謂再講 講多有更尷尬的對望
誰是對 誰是錯 定還是對仍是錯
通通都不講 – 《網絡安全隱患》

縱然大家很想放下任何忌諱,跟友人高談闊論社會事件。但實際上,莫說跟相熟的同事,就算私底下的好友都很少談論這些議題。每當聽到跟自己政見相左的言論,為免自己激氣,只好戴上耳機保持沉默。可以想像,就算是私人空間,例如社交媒體,人們都不會發表什麼看法,甚至不會轉發相關新聞,Facebook 的帖文就只得飲飲食食,Instagram 的追隨者更是經過篩選,只有相熟的朋友才看到。一切為免思想曝光,影響前途。畢竟「搵食」艱難,為保住工作,有些事情只好默默承受。
至於對著不同政見的親友,大家彷彿已遵從著沉默契約,每當收到他們傳來歪曲事實、違反邏輯的時評短片時,縱然心中不免氣結、難受,但亦唯有硬生生嚥下,日復日去練習抑壓情緒。於是,社交圈漸漸分崩離析,人彷彿變成一個孤島。

扭轉惡劣命運 不妒忌恨
咬著疑問 請抱緊
請抱緊 壓迫裡的 你的 我的 網絡緣分
– 《網絡安全隱患》

然而,沉默不能排遣所有負面感受。與其自個兒發表偉論,我們總想在這艱難時刻找到意見相近的同伴,建立人與人相連理解的信任圈。只是,當猜忌和陰謀論橫行,人與人的信任出現危機,我們或許會愈發將問題收在自己心裏。但若要找出誰是同路人,就只得透過旁敲側擊,察言觀色,默默搜證。例如:觀察對方Facebook 會否用到自己「顏色」常見的概念詞彙。又或是留意對方手機有否安裝連登或 Telegram 。畢竟活在高壓之下,各人都要像查案般,將身邊人的言行抽絲剝繭,再經長期觀察,累積信任,最後才可互吐苦水。不過,在社會的急遽變化下,這苦水恐怕只會愈來愈濃稠,尤其是大數據監察及在政權宣誓漩渦之下,大家為免犯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最終可能還是選擇沉默。

一吻你就達陣 不用遺憾 繼續行近
我就會令你 令你 令你 令你
感覺很安全
– 《網絡安全隱患》

因為沉默,所以找尋連結的線索;但線索的盡頭,似乎又有另一場沉默。只是,從另一面向剖析,沉默有時或許是必要的。面對如此複雜而多變的世界,除了即時的回應與行動,亦需要深刻的思考與辨識。細心想清楚我們想要的是什麼,能夠負上的責任,或令我們的行動變得沉穩而持久。還有哪些言語以外的方式,能讓我們在沉默中,仍然有彼此的感知,一起走下去?穿透了形式,有什麼會把我們連結起來?歷史告訴我們,壓力下的沉默,能提煉出更成熟、堅定和有智慧的行動者,中間的轉化,默契的形成,又是怎樣發生?
就正如二戰時期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被納粹德國關在監牢期間,選擇將沉澱確認信仰過程默默寫成鉅著和書信,助他走過心靈黑夜。惟願我們在逆境中活得堅韌,在沉默中煉成默契。在風雨中避過網絡安全隱患。

仍然期待曙光 等一個有勇氣的碰撞
期待對 期待錯 定期待有人道破
今天不想講 – 《網絡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