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

女士初次應約出席心儀男士約會。二人到餐廳點餐,只見男士風度翩翩,竭盡溫柔恭維之能事,女士當然知道男士彬彬有禮背後的隱喻。只是,女士沒有揮袖而去,還有意識地告訴自己:「感情,從不是愛!」她恐怕其高貴形象會被毀於一旦,於是否定自己的情慾,否定一切出於她的自由選擇。然後,刻意表露出矜持面貌,另一方面,女方卻默許男方採取進一步行動,意即她本身就已贊同和參與這次調情。在本質上,女方的行為屬於自欺。
欺騙有兩類:欺騙別人與自欺。表面上都是欺騙,但性質卻不同。欺騙別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欺騙者和被欺騙者是不同的個體。欺騙者是明白到事情的真相,只不過為着自己的利益着想,於是透過謊言進行蒙騙;蒙騙是不道德的,但行為與動機卻是一致的。相比之下,自欺則難以理解:我既同時知道事情的真相,卻又將真相掩蔽起來,使自己不明白真相的情況。人怎能欺騙自己呢?

存在主義者沙特指出,人類能進行自我蒙騙,將自身受制於自己所塑造出來的投影。其根源的原因,是人的意識可以抽離於當下的處境,使當下與思想分隔起來。人類雖然與他人共存着,但他人並不同時明白我的內心;人可以藉口拖延或者顧左右而言他,透過分心的投射,將自我分解為內在的自我意識與他人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他仿似站在自己以外,旁觀着自己,將自己視為外物。 

 

自欺行為背後目的,就是要掩蓋真相與逃避自由的焦慮。自欺的人完全了解他所掩蓋的真相。為要對抗焦慮,他必須對真實世界作出否定。縱然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行為。但自欺的人卻自覺自己是被動、沒有自覺的存在,亦缺乏忠於自己個性、精神和品格特質行事的意志。既然主體成為被動的物品,他就免於為自己的選擇負上任何責任,泯然於芸芸眾生,湮沒於人海之中。因此,自欺就是對焦慮的反抗。

當生存是規則 不是你的選擇
於是你含著眼淚
飄飄蕩蕩跌跌撞撞地走著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今日,我們這時代的人選擇自由較以前多,亦更容易經歷起伏波折。當人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一切就變得沉重且極其艱難。於是,他們害怕冒風險,不願有自己的意見。每回自覺到自己的存在,他們感到無奈和空虛,並用選擇逃避方式,刻意地麻醉自己,讓匆匆往來的忙碌的社交填補生活,用吃喝玩樂填塞內心的空虚,並帶著罪疚感不斷沉淪,透過分心來消耗自己,例如:害怕靜下來反省生活,將以前的理想、激情、同情、愛心等等內在的感觸,全隱蔽起來,含糊地蒙混拖沓過去,旁觀式地看一切,或者透過分心打發自我的思緒,例如消費:不斷購買某種東西,從中宛似獲得一種自由度。玩遊戲機,上互聯網或走到街上,特別是熱鬧的市區,這裏看看,那裏看看,在電話中與朋友閒聊,互相訴說別人的是非,或者過慣了規律式的上班下班生活,於是到外地旅遊⋯⋯旅遊大概是較好的方式,許多人稱旅遊為充電;不過,人如果對旅遊也感到煩悶時,就會想試些新奇的玩意,例如從橋上跳下、激流划艇、跳降傘⋯⋯以外在的刺激觸動生命的重量感。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
你決定不恨了 也決定不愛了
把你的靈魂關在永遠鎖上的軀殼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可是,當平日的笑語、歡愉、親和的生活,全部星散撤離。人自得從麻醉中醒來,自我就必須面對空洞的自己。它是一種哀、一種愁,最後慢慢使人從所憂鬱的對象中剝落,心靈逐漸往下沉,於是自我就必須面對空洞的自己,人生突然感到無可奈何,憂鬱情緒令他只得退回消耗自己的循環之中,將自己隱沒於虛無深淵之中。這種「不願有我」的孤寂感名叫「絕望」。

我站在你左側 卻像隔著銀河
難道就真的抱著遺憾一直到老了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絕望感就是這個時代的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