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

《幻愛》講述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戀愛故事。男主角阿樂是一名思覺失調康復者,對愛情充滿冀盼。某日,他在旺角街頭偶遇欣欣,一見如故。由於彼此結伴為鄰,志趣相投,因此很快成為好友。正當阿樂躊躇是否向女方公開病情的時候,他的病情突然復發。與此同時,精神中心迎來一名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葉嵐。葉嵐外表跟欣欣相像,卻沒有對方的善解人意與純情可愛。阿樂從最初無視、糾結到視對方為支撐自己的同行者,並不自覺地將他對欣欣的愛意移情至葉嵐身上。至於葉嵐則視阿樂是她夢寐以求的研究對象。只是,面對總是跟自己抒發真實情感的阿樂, 讓過去只視身體和感情作為利益工具的葉嵐,在不知不覺間跨越了心理治療師與病人的界線。

兩個遭受過創傷的人相遇,在真實與虛擬之間經歷飄移的愛情 。 

浪漫愛情

阿樂與葉嵐之愛情故事有許多微妙的關節。其一是愛戀是在輔導的過程發生,因為封閉的空間,大家無法逃避。惟心理治療師葉嵐本應要持守專業道德操守,克制自己的欲望,為了道德而逃避這份罪惡的愛,免得阿樂因移情作用,將他對「欣欣」的幻象投射於葉嵐身上,令輔導失去審視病情的客觀性。然而,在「幻愛」的驅使下,理性無法超越感性,感情正好因壓抑而助燃,愛火依附著罪惡感迅速燃燒,亦愛亦苦,造成悲劇的遠因。

但是,外在的曲拆還是其次,問題的主因在於彼此的愛戀對象方面,他們深愛的並不是對方,而是「愛情本身」。儘管葉嵐放棄成為心理學研究生,彼此相戀的外在障礙看似消除,但是人性的脆弱卻表露無遺,這也是浪漫愛情的盲點。

埋藏著 這夢幻
埋藏著 這浪漫
明明我已溫柔 愛卻很難
流連樂與悲之間 – 《幻愛》

葉嵐與阿樂之幻愛早已與世相違。葉嵐以義無反顧的犧牲搏取阿樂對她無私奉獻「真愛」,表面上是出於愛的偉大,實際上卻突顯她對男性擁有絕對操控權的慾望,希望從阿樂身上得到去未曾經歷過的「真愛」。然而,她卻未有考慮雙方的處境。一方面,阿樂的思覺失調令他自覺無法給予別人幸福感。而且,在長期缺乏情感支援下,阿樂最需要得到開朗直率的「欣欣」之關心、包容、接納和了解。另一方面,葉嵐自幼被男性玩弄感情, 導致成長後特別看重別人對她的尊重與承諾,並藉由追求名份、權力、身份而獲取他者認同與肯定。從本質上,雙方都缺乏健全人格,並希望從對方身上獲的愛的元素以釐彌補成長的缺陷,而忘記真正的愛,應是追求人格的提升。它不是被他人影響而產生的傾向,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 正因阿樂與葉嵐都只願從一個觀點去看外在世界,只顧他能取得的是甚麼,結果自會顯得自我封閉與自我中心。除了「欣欣」與「健康的阿樂」,他們什麼都看不到。

追追趕趕 冀盼著誰接受
恍恍惚惚 哪個伴隨牽手
我有我愛獨個享受
試捉緊某某 – 《幻愛》

日本作者伊藤勝彥在《愛的思想史》指出,愛情之所以浪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為波折,一為死亡。此種波折是由於與倫常與道德衝突。激情愛必須倚靠障礙、衝突、困阻等才得以發展。無論是先天的還是人為的障礙衝突,都是燃起激烈愛火的必須條件。所謂「障礙、衝突」,往往是來自家庭、友誼、道德、宗教,例如社會地位階級懸殊、雙方家長反對、宗教不同等。沒有障礙衝突,愛情就不會發展。對於激情的戀人而言,這些障礙衝突永遠無法完全衝破,即使衝破了,他們自己又會製造另一些衝突,障礙愈多,愛得愈激烈。在無盡的障礙衝突之中,愛情始能「昇華」。

整種浪漫愛和激情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種不可能的夢和不可能的愛,這個「不可能」不單涉及愛的問題。簡單而言,它是一個現實和理想的衝突,人的欲望與能否滿足欲望的衝突,當中出現無數的張力、希望和壓抑的問題。正因為這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夢,不可能實現的愛,才顯得偉大。

《幻愛》構成的詭論,就是一種現實和憧憬間的衝突。根據經濟學邊際成本理論,任何令人享樂的東西之滿足感都會隨年月遞減,愛情同樣。阿樂對「欣欣」甜蜜的熱戀都總有冷卻的一天。可見,葉嵐終得要面對一段疲憊不堪卻令人傷感的愛情。面對世界對他們的殘酷,唯一可做的,就是忘記過去,彼此分開,這樣才能延績愛之激情。 

無能力 去辨認
無餘力 確定誰內疚
我躲藏 你追尋
讓愛找到出口 – 《幻愛》

騎士.幻愛

「浪漫」一詞譯自Romantic,意指美感詩意、充滿幻想,甚至有放蕩不羈的意思。它原意是指故事,故事的展述總是曲折轉接,引申為愛情之起伏波折。最曲折的愛莫過於愛你所不能愛或不應愛的對象。而浪漫與「激情」相近;激情(Passion)原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耶穌肉體受着劇苦,但又最接近天父,極度之狂喜與極度之痛苦一併呈現,就像戀人的心境。

浪漫愛源自西方中古時代,一方面宗教的禁慾與騎士的激情,形成一種情感扭結。宗教本來教告人應謙卑,但激情卻讓戀人感到他倆在全世界中是最偉大的,這種想法可算是一種傲慢;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蓋過一切,他們的愛可以克服一切,於是形成了張力,這是浪漫愛的悲劇底子。浪漫愛的悲劇性在於兩人瘋狂戀愛跟教會傳統道德枷鎖出現衝突和矛盾,整個世界像與他們對立,世界不能容忍、饒恕他們,他們要與整個世界作戰,透過互相繼續的愛抵抗世界對他們的責罵,這就是所謂「騎士愛」。

 「騎士愛」在十一世紀前後十字軍東征的背景下出現。當其時,十字軍東征標示着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到來,十字軍被認為是完美的騎士。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被看成是騎士的最高天職。他們大多擁有基督徒的美德,身上既有修道者的虔誠,又有貴族的氣魄,衣著樸素,過著清苦出家人生活。行事上,他們不僅對信仰忠誠,對領主尊敬,而且言語謹慎,同時亦恪守榮譽和謙恭。作為回報,教會紛紛將騎士團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許諾他們教會財產以及種種宗教特權。

 

另一方面,在近東的拜占庭帝國,聖母瑪麗亞長期受到崇奉。這種聖母崇拜,經十字軍和朝聖者帶回歐洲,令婦女的身價無形中得到提高。於是轉化為對女性的尊崇,形成對貴婦觀念。這種基於尊重女性、風雅的騎士之愛,成為當時一種新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