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人生總不免會經歷失敗。但很多時候,失敗都是預計得到,甚至是合理。有些努力總不免是徒勞無功,有時甚至會有反效果,引來悲劇收場。

連綿雨 靈感也浸沒了 寒澈骨 落滿地葉黃掉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說起悲劇,這是一件十分吊詭的事。其原因是,人活在悲劇中,會感受到自身在歷史洪流的角色總是複雜難辨。有時候,悲劇會讓人頹喪,情緒上,總是會自我挑剔,放大痛悔感受,甚至招至不懷好意的批評,一重重壓力枷鎖可想而知。然而,有時並不。因為悲劇有著强大的熱情,即使意識到世界荒謬的本質,但仍可召喚出極強大的反抗意志,使人無懼一切壓迫與阻擋。與此同時,它能激發人們調適自我的心理狀態,變得謹慎沉著,更關注執行力,也願意在理想與現實間取捨。

年年適應年年老去 而智慧是沈著面對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誠然,人固然會判斷所做事情的失敗,但一路走來,若然放下人生的自我質疑,把所有經歷的,放在歷史的軌跡上看,便會發現如今我們所做的事、所學的知識,其實都是立足於無數前人失敗的成果。人的行動力,乃來自一股不可理喻的內在衝動。重點不在成功或失敗,而是在當中,給出了甚麼信息。即使一件事件被評為失敗,但不會影響它對後世的意義。畢竟百年後回看,誰說得準評價是否如一?歷史既賦予另一種眼光,就有超越的可能,反之,如果每個人在行動以先,都已計算得清清楚楚,倒是會止步了。但歷史並不由識時務者推動的!

連連跨過挫折後驀然回首
可說一生的歷史 怎會了無生趣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事實上,我們的人生就如希臘傳統一樣,一方面是上承蘇格拉底、柏拉圖思考的「理性」傳統;另一方面,是歌頌宗教、對悲劇趨之若驚的非理性傳統。若然只有前者,如同左腦太過發達,人就很容易變得乾澀乏力,也不會有行動力。但非理性狀態,亦即酒神的「醉狂」狀態,在哲學家尼采的詮釋下,說的是人容讓自己徹底投身荒謬世界,被迫直視可怕。

真理,毫不迴避,心中清醒;但亦同時因為醉狂,遂能以戲劇的方式,主動創造圖象、象徵來表達想法,並從中超越。對尼采來說,這種「醉狂」,正是把人從日常生活的計算、社會給我們的規範中解放出來,與整個宇宙的力量融合,不管死活,仍然勇於面對,義無反顧地 put out a fight。
當帶著這悲劇精神,當 life as a show,成敗就已不再是衡量的指標。當你做一場表演,即使得十個觀眾也好,但當你自身的靈感在表演中湧出,在這過程,人自會直接感受到當中的「魔法」,那是你無法控制和計算的部分。至於最後成敗如何,管它呢!寧要一個 grand failure,都不要一個平庸的成功。這亦是給香港人的啟示,歷史,正正是由 fail grandly 的人來創造。因此,毋須用一次成敗來論斷自己,我們只管將希望交給歷史,繼續書寫自己的故事就夠了!

決定我成敗得失心胸裡
然後磨難結晶 將化做翡翠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