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白

人生像是一條拋物線,每一個起承轉合都是生命裡難以忘懷的風景。孩提時期的我們簡單而純潔,對世界滿有好奇;上了大學,年少輕狂,與好友走過叛逆青春;人到中年,輕顏不再,每天過着機械覆沓的生活,工作壓力迫得喘不過氣;步入晚年,本以為可安享清福,可是,隨著機能逐漸衰退,行動變得遲緩,手足不聽使喚,體力和精神不復再,人再不能照顧自己,失去自我控制的獨立性,教人不禁反思生存的意義。

髮是一撮歲月碰著一彎新月變的銀
-《銀髮白》

從根源上,人皆有趨樂避苦的傾向。所以,人到晚年,份外糾結。一方面,年老是人生不可逆轉的自然現象。而長命意味著人有更多機會享受生命,人生經歷與智慧的積累,本應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衰老往往與病相連。當人記憶力衰退,百病纏身,需要別人幫忙,自感到強烈的羞愧,自我形象不斷下降。孤獨之苦與死亡逼近的怖莫可扭轉,人生頓時失去座標,彷彿失去對世界的關聯性,教人無限抑鬱、無奈與絕望。人愈意識到享樂的日子愈少,愈感到自己逐漸被遺忘,更愈不願清醒去面對自己,尤其是身患絕症者,更為絕望所折磨。此中抑鬱,非外人可道,惟有帳轉呻吟,獨自承擔此生存的限制相。因此,有些長者本能地希望逃避老病所帶來的痛苦,心裡有種「嫌命長」之感。

髮是一切發生之時仍舊黑的
就算將當時無情剪去
仍舊有一些思緒最後仍舊變做光環
-《銀髮白》
歸根究底,這種對人生意義的構想或出於人類不斷追求安全感與滿足感有關。每當想像到死亡與疾病的來臨,便會想像自己不幸福,繼而不願清醒去面對自己,這是人類獨有的,希望追求完全。好處是人類會因此進步。然而,人的需求必有待於外界,而外界卻非主觀願望所能控制,是故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 命限就是指外界的條件制限。冀求長壽,偏偏患上絕症,這些都是命限,從來都是由不得個人抉擇。正因這種求不得之苦,令人陷入萬劫不復的輪迴之中。
若有旱雷 遠遠從右耳刮下
願意梳一撮撮像白銀但青春的髮嗎
-《銀髮白》

不過,從這個意義上,假如我們能放下用過去對「年長」的定義定界自己的轉變,拒絕隨著心境流變而追逐不切實際的需求,同時,接受不完全的完全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便能夠內在具足,不假外求。人當下就是天地間一生命,人生意義便會由自我所確立。只要人能誠實不欺,承擔自己,不偏滯於意氣、成見,便能挺立而絲毫無缺,當下自會透露出生命中無限的神秘。同時,人生自會呼喚著神聖,體現自由的逼近 ;活著, 亦會因而充滿盼望。

髮是一切發生的但仍舊輕的
願意嗎天地悠悠千歲
仍舊有一些思緒最後仍舊變做桂花
– 《銀髮白》